上海街真假奇俠傳
去上海街漸成習慣,每星期二、五都愛坐在「活化廳」那張舒服得會吃人的沙發上。陽光有時落在勞累不了的手推車手拉上,有時落在交通意外發生後警察的頭盔上,有時落在表揚街坊的獎牌上,有時落在深水埗黃生為我們扎作的大刺刺的花牌上,有時落在常常來打乒乓球總是一臉羞怯的巴基斯坦女孩的面上,有時落在好奇入來看一看的街坊的衣領上,有時落在為我們送外賣的伯伯用來定位食物的橡膠圈上,有時落在我們用來珍藏街坊寶貝的玻璃櫃上,有時,有時落在我的黑色手提電腦上。
很想寫他,也想寫她和他。
很想思考文學的公共性,文學跟地方的關係是什麼? 除了近似人類學"thick description" 或口述歷事外,小說這樣的一個弄虛作假的文類,倚仗想像力,可以為地方誌留下一個怎樣的空間? 想起西西的《故事裡的故事》。真假間,可以開拓更有趣的,更有情感的,更多樣化的,同時引發更多想法的空間就是好。
寫作過程本身,又有沒有更有趣的可能? 寫和被寫的人可否開創平等的、雙向的空間? 如果文字可以建構想像空間,又可以如實紀錄,真真假假再現,古文口語傳說真事胡亂拼貼,社會脈絡、地區歷史、人情故事,放大縮細,會不會很無聊,又或更真實。
願我真可以完成「上海街異人窗館之真假奇俠傳」。
加油努力完成麻將「奇人」傳
城市需要這些空間/聲音,努力呀!
謝謝兩位…盡力呀 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