此「去」不易,再現的兩難

《是她也是你和我》出版目的很明碓:為準來港婦女「去」污名化,「去」主流媒體的典型化,嘗試以獨立的出版,訪談的形式,讓多年來跟政策搏鬥、與命運共舞、被傳媒妖化的準來港婦女的生活抗爭、不同的精神面貌,得到更立體、更多面的再現。此書出版之時,正值奧運熱浪襲港,一片的紅旗,愛國的熱度忽然有升無減,回頭看港人如何冷嘲、冷視、冷理、更多是歧視及輕漠新來港人士、準來港婦女及爭取居留權的港人子女,實在荒謬。愛國的「國」到底是什麼意思﹖只是勝者為王,大國崛起的「國」﹖功利走邊的人,無忘我們都是大陸移民之後,出於同「國」,先後不同而已。而且,公義平等不應該只框架在國族意識內,一班有心人,花心力,用時間,力排主流意識,文化介入準來港婦女的具體情況,叫人鼓掌。

不過,正因目標明確,本書的企圖心顯得很強,強得在表達上步步小心,很多考慮:要「去」典型化,就要呈現出準來港婦女紛麗的面容,多樣的處境;同時間,要「去」妖魔化,就要拉近大眾跟準來港婦女的距離,顯出相互間的共性,異中顯同,如對愛情的執著、對家庭的固守,對骨肉的愛護等等,一面要化簡為繁,一面要概括提煉,實在不易。再來是,書中十位女作者,個性不同,歷練不同,文字風格各異,在放下所謂客觀報導,直面介入時,各有自己的書寫策略,在硬銷及自身感性反射之間,個別作者稍顯左右尷尬,或過早擺出對政策情感上的批判,用字厲害,而沒有更著力、仔細地針對、掌握、鋪陳污名得以成立的論據(如準來港婦女都是貪錢的,分薄香港人的資源,政府只要專才不要低技術的婦女等等),再加以有力的反駁及鞭撻。

但是,很見編者巧心,如羅婉禎寫的前言,起了很重要的點晴作用,簡潔地帶出整個不公平政策的社會脈絡;而評論部份,提供了批判政策的學理,如尊重少數是公民權的基石、社區價值的重要等等,深化了批判的視點。

此外,自己覺得很有趣、很好看的是,從訪問者及受訪者的互動中,看到中港兩地女性的差異:對「家」、「婚姻」、「家庭」、「母性」、「自主」價值的不同理解及取態,當中落差很大,有矛盾、甚至是質疑的。因此,以「同理心」為書寫策略,未必真實,反過來,以一種很有包容力的坦然筆法,直書彼此之間的不同,建立不同而和的共存空間更見感人。

再者,個別故事帶出跨境婚姻的其他面向:如性別問題,從May不幸的婚姻看到香港男子自我形象的低落,既要求妻子年輕貌美,又要懷疑對方;「競爭」是香港的一切,叫阿蛋的丈夫,即使受傷也不願拿綜援;而平平對自己不能工作,視為「對唔住自己」。此外,球場是拯救慧芳的空間,看出內地生活素質跟香港的確有很大落差,她們來港其實是下滑而不是高攀,而公共空間對基層是多麼重要。另外,黃靜從自己母親的經歷帶出七十年代的「抵壘政策」,相對今天的政策,更合乎人性及有彈性來處理「偷渡客」及「香港居民」的身份問題,是很重要的歷史比較,也很有說服力去說明,經濟價值才是香港政府唯一衡量香港居民的價值:當年要的是廉價勞工,現在要的知識型專才。

希望此書能引起更廣泛的討論,更多人加入「不同而和」的陣線,無用再「去」。

另有簡單版 《去罷去罷》刊於am730 24-09-08 及

相關小文《BB 是香港的資產﹖》刊於星期日明報 29-09-08

About cally

don't be cruel. smell the light. read the music. feel the green.

發表留言